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

2011中寮塾心得之一:馮小非小姐演講心得

作者:S. Lee

早期的台灣農村是資源提供者,扮演著輸出的角色。然而,隨著經濟不斷朝向工商業發展,原先豐富的自然資源減少,主要勞動人口流向大都市地區,多數的台灣農村內部逐漸耗空,呈現出相對停滯、無法掌握的狀態。對於這些發展已然僵化的鄉村來說,九二一地震不只是個災難,也是個轉機。因為遭遇了重大傷害與損失,使得原先封閉的農村,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對外開放,抱持社區建設夢想的外來人士也因此有了進入當地的機會。

毀滅後的重劃與重建,是外來助力與當地居民共同的目標,但兩者在達成共識的過程之中,其實遇到了許多困難。雖然對於重建抱持著種種美好的願景,然而,難以想像、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未來,卻容易使人猶豫不決。因為面對了龐大的經濟壓力和其他困難,在地農民在做決策時,還是偏向務實的考量。而這樣的務實態度,和馮小非小姐試圖在中寮推動的農業轉型,在本質上互相衝突。馮小非小姐抱持著熱忱,希望在中寮地區發展有機農業,但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,她經歷無數挫折與挑戰。不僅僅要面對當地農民心態上的拒絕,也遇到許多技術層面的問題。最初,由於沒有任何從事有機農業的經驗,加上當地農人技能的簡單化與流失,一切從零開始。改變,其實很困難。

和主婦聯盟通路合作,有機柳丁需求穩定,現今擁有一定口碑的溪底遙學習農園,隱藏在其背後,不為人所見的,是馮小非小姐和夥伴艱辛的學習過程,還有他們長期的堅持付出。部落格網站中一篇篇的日誌,雖然常常只是一段簡短的描述,但這些隻字片語,都是為了往後有心者所留下的寶貴農事記錄,豐富了中寮當地的農業經驗,同時也是馮小非等人對中寮農業的期許。一路走來,夥伴其實增加的十分緩慢,現今中寮的有機農業參與者還是少數,對於馮小非小姐來說,這條路仍然稍顯寂寞。當地農民的整體意識和凝聚力,至今依舊是重建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
在演講過程中,馮小非小姐曾一度眼眶含淚。推行有機農業的漫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孤獨、艱辛、挫折、歡樂、友誼、成就感…,化為一滴沉默的眼淚,盡在不言中,但我想她不曾後悔。中寮,對她來說已不只是個鄉村,而是她的「故鄉」。從他鄉到故鄉,馮小非不再是個外人,而是個成功在地化的新住民。她說,她在尋找自己人生中的地位。在栽培有機柳丁的過程中,馮小非小姐發現,農業有其時序,在不斷循環的穩定的步驟中,她學會如何安身立命,也體會到人與生態之間的互動關係。馮小非小姐認為自己在中寮找到了人生的答案,這是個值得令人再三思考的啟示。令我不禁想問自己,到底自己的追求是什麼?我的人生定位在哪裡?而我的生命與青春該為了什麼去付出?至今,似乎仍然只有一絲懵懵懂懂的自覺。我想,我需要更加、更加地努力。

沒有留言: